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量产业部门之一。远大前程召唤下,各方势力纷纷介入,一派大干猛上景象,诸多新兴公司获得市场高溢价估值,一度被寄予了“终局式”想象。
实际上,汽车产业已经存在百年历史。百年之中,从福特T型车到特斯拉Model Y,“城头变幻大王旗”从未终止。任何一个品牌的最终崛起,直至产业格局的阶段性稳定,都历经了残酷的淬炼。
当浮躁气息越来越浓时,我们越需要以史为鉴,以产业规律为指引,一分为二地对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以及竞争态势的中长期预期,有清醒的认知。如是,于产业,于投资都是有益的。
所谓一分二,是指:
在A面,一个长波周期的能源及智能化革命背景下,汽车市场及技术正在发生破坏性变化,全球产业格局将因此重塑。其中,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及数智化产业链的相对完整与领先,使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最佳破局窗口期。参考日本汽车品牌的崛起历程,我们可以乐观预期,中国或将有不少于5家公司逐步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坚。
在B面,我们正处于一场历时10-20年的马拉松竞赛的开端,以史为鉴,当今多数产业参与者所“共谋”的新故事,从长周期看都将经历“泡沫吹胀-破裂-理性发展-格局奠定”的过程。故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需要警惕,甚至避开。唯有回归汽车产业客观规律,回到制造业本质去瞭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产业才不至于栽跟头,投资者才能避免交更多学费。
从A、B两面出发,我们会发现,当今中国汽车产业内,诸多勤恳的本土品牌都值得重新梳理一遍,因为回归产业本质,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它们不会像当前聒噪的声音所说那样,已经失去了时代的眷顾,反而我们有实质的理由相信,在这场竞争之中,它们有足够的韧性走到更远。
作为开篇,我们将目光锁定一家市场关注度很高,但认知度相对有限的本土汽车品牌——小康股份(赛力斯)。以这家公司为研究客体,本文将尝试分析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2. 新能源汽车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
3. 以及,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哪些认知陷阱?
01认知决定终局: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电动化与智能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两大炙手可热的锚点,也是驱动整个汽车产业创新范式转折的两个关键技术要素。
但问题是,一旦将充分条件视为必要条件,或将部分必要条件视为必要条件的全部,那么,它所催化的泡沫势必将成为整个产业巨大的麻烦。实际上,当时当下,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中短期曲折——
从芯片供给危机到锂矿等原材料供给失衡难题;
主机厂与电池厂博弈持续加剧;
辅助驾驶雷声大雨点小,故障频出且渗透率不及预期;
预期打满但进度不足,上市公司估值走势形如过山车;
……
表面上看,新事物的成长受到了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但回归内里,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时期以来的盲目乐观,使我们忽视了对产业规律的敬畏,进而大部分从业者在应对问题的规划与预案能力建设上不及预期。
无论新能源汽车有怎样的远大前程,其底层规律却是一以贯之的:
1. 这是一个“超级重资产+强周期”行业;
2. 不管产品形态如何改变,其第一性始终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基于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即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3. 用规模效应熨平“重资产+强周期”桎梏,成为最终格局的“幸存者”之一。
回溯汽车产业历史,从福特到通用,再到丰田、大众和特斯拉,过去百年间汽车产业5大符号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无不系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工艺的指数型进步。其中最广为认知的便包括福特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丰台的“精益制造”工艺、大众为代表的“平台化/模块化”制造工艺体系与特斯拉的“超级制造”工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