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在北京举行。3月5日,根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提到了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的重点。
在两会下,企业如何为双碳做出贡献?
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全球汽车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用户充电问题,也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本次两会期间,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的减碳环保建议出现在各大企业家代表的建议和建议中,有助于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发展。
关于加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今年两会建议进一步完善换电车型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国家新能源汽车溯源体系,优化车电分离模式适应性(如车电分离保险)。加快换电模式标准化和通用化。
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大功率快速充电的发展,将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建议:加强政策指导,全面推进大功率快速充电网络的规划布局。建立国家创新合作平台,加强核心技术的联合研究。加强服务保障建设,促进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
如何回答充电基础设施的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红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产业链布局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端的支持,如不断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充电优惠,进一步形成鼓励低碳产品消费的氛围。
站在双碳国家战略的关键坐标上,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命题,回答充电基础设施的命题,构建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如何实现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充电联盟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784万辆,充电桩数量已达261.7万辆,车桩比基本处于3:1的整体水平。离桩车1:1的指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进一步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
新兴企业的主力军是谁?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只有13家公共充电桩在全国充电运营企业运营,占总量的92.9%,其余运营商占总量的7.1%。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如今,它不再是某个行业的主导世界。一些新兴的商业形式利用时机发展,在时代变迁中涌现出新的力量。
2021年,在对新兴充电运营企业的调查中,一些后起之秀在新能源市场悄然崛起。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中国建立了80个运营中心和服务站。完成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3000个直流充电桩和2000个交流充电桩,与曹操专车、南方电动、小鹏汽车、小橙充电等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线下充电桩连接3万多个。
然而,该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有如此明亮的数据。
据了解,全翔通与复旦大学科技研究所达成了技术合作战略,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发了领先的能源数字智能控制大数据平台——全翔通app,为智能充电和更换设备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提供了重要载体。一方面,它不断提高用户规模,解决了信息不透明、用户接触困难等痛点,有效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水平。
全享通董事长韩春毅。
单一经营充电桩的企业长期以来无法满足新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来市场上70%的充电桩经营企业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类似于新能源产业链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建设和运营的物联网技术企业,将数字有效整合到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电力、网络、智能,更符合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需求,成为时代能源趋势下的后浪。
然而,能够在新能源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不仅依靠充电桩运营的单一模式,还拥有独立完整的自主供应链,如自主研发、制造、生产和运营。纵观全享通市场布局,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企业市场布局的下一个动力点。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充换电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后5公里的接力棒,必将占据新能源充换电市场的制高点。
从政策驱动的角度来看,2022年两会国家定调稳增长。作为新基础设施系列,充电桩和换电站的投资建设有望成为2022年促进基础设施增长的关键领域之一。在政策支持下,充电桩产业链再次迎来风口。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技术标准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