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驾驶误操作冲撞人员等一系列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关注。深究其因,主要是因动力来源不同,导致车辆性能改变,进而产生车辆安全、驾驶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特点及交通安全隐患风险,并重点针对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驾驶人的综合素养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正式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举措推进。在国家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充电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独特的动力来源、传动方式对车辆安全性能、驾驶操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交通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点和交通隐患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高新能源汽车驾驶人安全驾驶、应急处置技能和驾驶人综合素养的具体对策。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及特点
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一方面,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快、占比高。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19.9%,而2021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7.8%。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从“功能化”到“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化功能愈加多元。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上市265个车系,其中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系占比达到了86.42%。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渗透率82%。据此,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态势十分明显。
个性化和迭代化加速演进
近年来,车辆设计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个性化设计愈加明显,“科技感、极简感、未来感、情感化表达”等词汇成为车辆设计的主流思想,不仅驾乘体验与传统燃油车存在巨大差别,而且不同车辆品牌、车系、车型在车辆外观、内饰、操控、人机交互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各品牌车型普遍融入智能化设备,车企后台对车辆系统不断优化完善,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好驾乘体验,导致车辆内置功能的更新迭代十分频繁,个别车型更是达到平均每月1次升级的频率。
用户年轻化和车辆多功能化交织并存
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技术成熟度、充电便捷度等条件逐步优化,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同度稳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推出的车型种类和价格范围愈加广泛,例如车辆的露营模式、宠物模式等一些个性化、娱乐化功能正在成为品牌吸引用户的主要卖点,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特征。一项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户画像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过50%,35-44岁群体占比约40%,45岁以上群体不足10%,且新能源汽车车主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