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能源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国补”即将退出,新能源车价要涨?|锐瞻

   2022-12-06 企业观察报1800
导读

客观 理性 独家 独到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简称“国补”)政策将在年底终止,2023年起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补贴。“国补”即将退

 

客观 理性 独家 独到



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简称“国补”)政策将在年底终止,2023年起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补贴。



“国补”即将退出



新能源车“保价+现车”促销



“今年年底前订车,不受‘国补’退出影响。”在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内,不少车商发布的品牌促销信息上,均标明了上述购车“承诺”。事实上,从10月开始,新能源车企就围绕“国补”退出发布了诸多调价公告。比亚迪汽车11月23日宣布,受“国补”政策终止、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的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值得留意的是,虽然这是一则“涨价提醒”,但比亚迪在说明中特别强调:“2023年1月1日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影响。”为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距离年底还有一个月左右,这则声明背后的“促销”意味更浓。



值得留意的是,进入今年第四季度,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价行为。10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全系降价,降幅达从1.4万~3.7万元不等,随后还推出了尾款补贴、加快提车周期等政策。紧接着,福特电马就跟进了降价,全系降价幅度2万-2.8万元;小鹏汽车也以“权益结构调整”为由,调整了G3i、P5、P7多款车型的优惠从1.4万~2 万元不等,据车友爆料还有长库龄的特价车供应。11月中,奔驰EQ系列车型也下调了官方指导价,调价从5万到23.76万元不等。一直在销量上冲刺的问界,也推出“国补锁定保障”活动,并称可提供“稀缺现车”,1~4周内可“急速提车”,甚至承诺“因厂家原因导致车主未能在年底上牌,从而错失补贴”的情况,提供差额补助,其最高金额可达11340元。此前生产线多次受影响的蔚来汽车也拿出了“现车”,称指定日期前锁单购买指定车型的用户,可“兜底享受最高1.26万元的国补”以及“0首付”、精品等好礼。此外,零跑汽车干脆给出了5000~10000元的“老友购车补贴券”。一汽-大众、长安深蓝等传统车企针对旗下新能源车型推出年底前下定的“限时保价”活动。



创意图片 制图:老长 图源:CICPHOTO



无论是车企计划明年涨价,还是年底推出的系列保价、现车等优惠活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有积极推动作用。乘联会初步推算显示,1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在186.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2.4%,其中新能源零售在6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58.5%,渗透率约32.3%。



明年车价什么走势?



按照现行的2022年“国补”政策,插电混动补贴4800元,纯电车型补贴最高可达12600元。那么,“国补”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明年的车价是否会应声而“涨”?这是很多消费者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国补’退出,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定价完全市场化,明年价格波动可能会比较频繁。”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顾志军表示,明年是“涨”,还是“降”,成为了所有新能源主机厂的难题。从当前行业环境来看,明年原材料成本和销量完成情况是左右新能源车型定价的最关键因素。



1



原材料成本仍处于高位



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车的涨价潮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动力电池价格上升。到了下半年,锂价也持续处于高位,这让很多新能源车企业面临成本压力。据同花顺期货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现货碳酸锂,11月25日的成交均价报收58.65万元/吨;在一年的时间内,价格同比上涨超过210%。因此,原材料成本高企,再叠加“国补”的终止退出等影响,尤其对一些中小型新能源车企明年的生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若不提高售价或采取一定措施降本,经营压力或将增加。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景气,锂盐供应量空间大,传统产业布局有望打破目前格局。同时当前动力电池成本的高涨并不完全是因为需求不平衡导致,更多还是由于原材料涨价、卖家惜售、中间商囤积居奇等原因所致。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且供需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尤其电池级碳酸锂材料价格属于市场炒作后的泡沫式虚高,后期必然要下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8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hqxnyw.cn/news/show-314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376937475@qq.com。
 

(c)2024 环球新能源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5573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