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汽车安全有序运行,数据合规使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前,工信部和公安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在试点城市的限定公共道路区域内开展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上路通行试点,试点车企应具备汽车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软件升级、风险与突发事件等安全保障能力。具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监测服务企业平台,可对试点车辆的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建立报告机制。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技术取得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出现变化,海量的数据如果管理无序,将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确保汽车安全有序运行,数据合规使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千万辆新能源汽车接入国家监管平台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地方、车企三级新能源汽车数据管理体系。早在2017年,工信部就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依托该平台的信息开展安全监管、数据分析、车辆管理和补贴核算等工作。
“11月,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接入车辆突破1100万辆,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2年产业峰会上,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王震坡介绍,依托千万辆级车辆运行大数据,平台致力于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并在交通领域碳核算、碳交易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探索。
根据相关规定,各级平台要对接入企业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常规数据,和电芯温度、电压、电流等安全故障数据。据了解,不少车企已陆续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多方位挖掘大数据的价值,用于提升车辆安全水平,产品改进和销售服务,但也存在部分企业不符合准入条件,车辆应接未接,监测数据缺失,企业数据平台形同虚设的情况。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要两手抓:安全高效和绿色双碳。要加强电池安全设计和热管理,让用户用得放心;要加强碳排放管理机制,促进交通低碳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防控的技术跨越。
海量数据采集增加风险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网联正成为全球汽车转型的战略方向。车辆安装了大量的车载传感器,自身代码量越大,出现漏洞的几率就越大,汽车内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去年2月,起亚汽车遭到勒索软件攻击,赎金达2亿元。今年2月,丰田汽车也遭到网络攻击,导致其日本工厂全面停产。近三年,汽车网络攻击事件快速增加。”360车联网安全首席科学家明亮指出,现在网络空间面对的不再是“小蟊贼”,而是“大玩家”,组织有高级持续性威胁、勒索软件攻击特征。而新能源汽车数据处理本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过程,从采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和公开,每个环节都面临着较大的攻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