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峰会期间,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波接受了凤凰网财经的采访,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享了个人观点。
李剑波认为,与当前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比,以充电桩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能完全跟上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但其同时指出,由于充电站的建设需要多个环节,因此这种现象在相对时间内属于正常,且随着更多充电运营商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也会得到改善。
李剑波: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单桩充电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00:00
01:29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与此同时,李剑波建议,由于公共电网的电力容量有限,因此当前市场主流的单桩充电模式无法做到无限度地为新能源车充电,故而大力发展群充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谈到新能源车的优势时,李剑波指出,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消纳应用场景。“因为人不可能24小时跟车在一起并使用它,它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处于停放(状态),那么在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移动储能的载体,它是一个天然的、可以消纳发电的非常好的负荷。我坚定(认为)新能源汽车一定要充新能源电,这样才能让尾气和雾霾远离人类。”
特来电副总裁李剑波:新能源汽车是天然的储能载体,一定要充新能源电
00:00
01:20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对于众多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行业的现象,李剑波则认为,这种现象正映衬出新能源赛道的优质和吸引力。但事实上新能源行业存在一定的门槛,很多前提基础并非一蹴而就就能获得,因此对于企业竞相加入也需要理性看待。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财经:面对急速扩张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以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在支撑充电需求上稍显不足,您认为要想达到供需平衡该怎么做?
李剑波:充电这个领域,目前来看它还在初级阶段。由于电动汽车的爆发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车的发展速度。这在相对的时间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当然,各大运营商目前也是着力于对城市级的充电基础设施大力的投资和投入。你要知道,基础设施首先需要有政府的审批,包括一些支持,其次还要有企业的一些商业模式运作,包括充电站它也需要一些建设时间,那么这个供需的关系,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以及头部的这些大的充电运营商发力,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同时,特来电认为在充电领域,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使用群充这样的一个充电路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公共的充电网的电量,或者说电力容量它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度地以单桩模式来去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这样)很快我们的电力容量可能就满负荷了。那么如果使用群充的路线,它会有效降低单位时间内的充电功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前提下,我相信技术会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有政策的支持,那么很快充电基础设施就会变得非常便利,人们就可以享受到充电基础设施以及电动汽车为生活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