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年长足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拥有了技术创新优势和规模优势,具备了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能力,是中国未来在汽车制造业突围、赶超的最好赛道之一。三十年来,这一产业经历了从萌芽到高速发展的演变,始终将推动创新主体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作为产业核心动力,构建了中国独有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典型路径,值得总结与思考。
一、路径回顾
与各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类似,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基本上是政策推动的,但中国扶持政策起步更早、力度更大,跟进更为及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捕捉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同时,中国政府根据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政策体系,避免行业陷入“补贴战”,逐渐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速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逐渐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应用水平,推动行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逐渐积累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一)国家战略部署阶段:利用“举国体制”着力推动技术研发,商业技术和产品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开始于1991年,实施两次大的国家级专项,推动新能源车技术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第一次为1992年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国家重大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中国研制完成了纯电动汽车先导车,开发了全新纯电动汽车概念,建成了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与此同时,商业技术开始初步发展,一汽、东风、中汽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开发出了一款纯电动乘用车,比亚迪公司成立并开始在电池领域进行技术研发。第二次为2000年,国家“863”计划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将车企作为承接项目的重要力量,直接推动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发展、积淀以及新产品的问世。从2008年开始,吉利CNG双燃料车、一汽集团奔腾B70 HEV混合动力轿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走向市场,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二)政策强力驱动阶段:企业家、学者联合推动产业政策出台,国家战略与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正向循环
这一阶段,中国新能源政策进入全面扶持阶段,逐步从支持技术研发转向支持产业化发展。2008年3月底,几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呈报了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调研报告,开启了强力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2009年中国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5号),明确“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同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9]6号),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此后直到2013年5年间,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大,中国政府部门投入超过100亿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试运行,启动了刺激购买需求的消费补贴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利好下高速发展。这一阶段,也是燃油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个时期,大量燃油合资汽车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客观上也促使比亚迪等企业将新能源汽车路线作为“突围方向”,坚持以技术创新牵引企业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力度。
(三)政策转向规范阶段:以行业规范引导创新发展,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洗牌
这一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普惠式补贴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产销规模不良膨胀,“骗补”事件频发,因此尽管在2014年,中国仍在大规模推广应用、消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持续推出政策,但同时逐步对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释放政策,推动消费补贴退坡,同时大力规范企业市场行为,规范产业秩序发展。到2017年,中国先后出台《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令第44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等政策文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思路已经彻底转为提升产品品质、加强规范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同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提升动力电池能力密度等技术指标门槛、实行双积分政策等长效机制,规范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也调整了过去严格限制进入的“目录管理”办法,使得特斯拉等外企也进入政府扶持范围,倒逼国内企业接受市场竞争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