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预告相继出炉。从已发布的经营数据来看,新能源行业整体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其中,光伏设备、组件、硅料等细分领域业绩表现均不俗,隆基绿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40%-48%、天合光能预计同比增加75.85%-114.92%。
表现同样出色的还有锂电产业链,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12.87%-132.22%,比亚迪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72.48%-288.85%。
在全球“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将深度调整,新能源行业成为为数不多的实现逆势增长的行业。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对一级市场投融资也产生深刻影响,行业投融资事件频繁发生。
VC/PE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大分支赛道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已经出现诸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巨头,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尚未引起巨头关注,仍有诸多创业投资机会。
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前景的高端制造产业
目前,在新能源细分行业中,我国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均占有绝对优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实际产量在全球占比,已分别达到78.8%、97.3%、88.4%和82.3%。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凭借着其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制造端产能、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全球光伏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在风能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也几经起伏。就在2020年被热捧前,光伏产业还刚刚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
为了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又称“531新政”。《通知》指出,“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并且继续下调电费补贴。一时间,给光伏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作为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奥一新能深刻体会到这一新政的影响。成立至今,其已经为700多个新能源项目,提供了新能源电站智能监控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姚一波曾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他在回忆“531新政”时感慨道,“当时政策是突然发布的,国内业务几乎就停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有不少小企业都关停了。”
直至一年后,光伏产业的规模限制才逐步放开。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自此,新能源行业无论是资本市场表现还是实际经营业绩,都走出了令人满意的曲线。我国光伏产业也迅速重回全球第一的位置。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进一步提高。
九鼎投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目前,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前景的高端制造产业。凭借技术、装备、制造、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能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我国不仅建有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体系,为国内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产品对外输出,也为全球的绿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