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增长阶段后,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市场已经形成初步细分,竞争格局基本确定,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才能受到用户的青睐呢?大多数用户对支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用户行为会带来哪些商机?
大数据平台收集了前所未有的19万个有效样本,对汽车用户进行了调研,并基于用户需求对新能源市场趋势进行了预测,为您一一解答以上问题。
在线调研平台覆盖用户超过6000万,实车车主数超百万。超大样本量决定了新能源用户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专业性,最终有效样本量为19万人次,其中新能源拥有者占所有受访用户的2.7%。
1.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如何?
基于的总体对比和线索数据,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竞争格局和关系。可见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车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图中的圆点代表的是销量领先数据,直接反映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直线代表比较次数,线越粗,比较次数越多,竞争越激烈。
根据竞争关系图,可以反映出哪辆车更受关注,哪辆车直接竞争。可见,很多中国品牌高端纯电动汽车已经可以与特斯拉Model S等豪华纯电动汽车竞争;但是,在豪华车市场配备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车型并不多,这是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市场。比如宝马530Le和奥迪A6L e-tron直接竞争,比较多。
市场细分格局逐渐成型,相应的用户关注价格也在发生变化。从的大数据来看,新能源用户销售线索的价格分布趋势显示,2021年至2021年,高价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原有的低价市场份额逐年被强烈稀释。
其中,14-20万元成为潜在新能源用户较为关注的价格区间;其他区间潜在用户不在少数,增长迅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众所周知,市场环境和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2013-2021年期间,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续航里程8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可获得补贴,续航里程50公里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获得补贴。在此期间,续航里程在100公里以下的车型占有较大份额,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导致6-8万元价格区间的廉价电动车销售线索巨大。
随后,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日趋严苛,规定续航里程逐年增加。再加上近年来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续航里程在150-200 km、300-400 km的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高价电动车的销量领先优势也大幅提升。
2.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有哪些要素?
根据非新能源车主和新能源车主的调查,约72.5%的传统燃油车车主未来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但已经拥有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比非新能源汽车车主高,有一定经验后的比例为86.7%。
大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固然重要,但终端用户的口碑才是指引电动汽车发展的指南针。大数据平台分析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发现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很高,甚至超过一半。这说明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偏见正在被消除,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接受和认可日益成熟的新能源市场。
从用户的购买因素和拒绝因素来看,低使用成本和环保是用户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而用户的拒绝因素如充电不方便、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则是厂商急需解决的痛点。
续航里程方面,500 km是更多用户可以接受的续航水平,减少50 km ,用户接受度直接降低近30个百分点,说明续航里程对用户购买意愿有立竿见影的影响。此外,用户认为续航里程6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可以替代传统燃油车。
在品牌容忍度部分,新能源汽车潜在用户对中国品牌汽车续航里程的容忍度更高,对豪华品牌汽车的容忍度更严格,这是中国品牌潜在的竞争优势。
在充电时间的需求上,不同品牌的意向用户差别不大。大数据结果显示,2小时是用户可以接受的充电时间水平。如果充电时间能控制在1小时以内,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替代燃料汽车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习惯了加油的便利,让用户对充电时间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充电时间越短,新能源汽车越容易替代燃油车。但为什么充电2小时内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更高?用户定义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将在详细的报告中给出答案。
在燃油类型倾向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更多用户的首选,纯电动汽车趋于接近一半,其他增程式和燃料电池汽车,用户倾向一般。在品牌倾向上,更多用户愿意选择中国品牌,其次是普通国外品牌,豪华品牌意愿最低。
3.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体验如何?
在用车过程中,“里程焦虑”仍然是用户面临的主要问题,用户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习惯可以体现在与充电相关的行为上。如图所示,剩余电量在20%-30%时会有更多的用户选择充电,其次是23.6%的用户会随时充电。充电频率方面,近一半用户每周充电一两次,26.9%用户每天充电。此外,44.1%的用户更喜欢在家中使用固定充电桩充电,选择覆盖面广的公共充电桩的用户不多。
用户的充电习惯表明,用户对家中固定车位的需求较高,但目前私人车位仍处于极度短缺状态,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障碍。大数据结果显示,郊县用户私人停车位占比最高,其次是城市核心区和周边地区,而城市非核心区拥有私人停车位的用户较少,不同区域的停车位不同也导致公共收费需求存在差异。
将近一半的用户没有独立的充电桩,他们将更多地依赖公共充电桩。充电时,他们会选择娱乐、购物、就近等候、工作、吃饭。出乎意料的是,43.6%的用户选择在附近等待。还能为这部分用户提供哪些服务,是新能源车企及相关业务值得考虑的商机。
4.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能打动用户?
综上所述,用户对电动车的性能要求与传统燃油车不相上下。充电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可接受的续航里程应达到500公里。此外,更多用户可以接受电池更换服务。显然,充电时间短、续航里程足够长的车辆才是用户的最终选择。
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0公里、2小时充电时间、1公里充电半径可以满足一半以上用户的需求。更详细地说,用户对续航里程500公里车型的接受度比450公里高出近30个百分点。超过一半的用户可以接受2小时的充电时间,充电范围需要控制在1公里以内,可以满足63.8%用户的需求。
从地理上讲,从市中心到郊区,对充电桩密度的需求逐渐降低,其中城市核心区用户对1公里以内的充电半径期望较高,对1-2公里的期望降低。与城市核心区的结果相反,1-2公里的预期充电半径高于1公里以内的范围。此外,用户对公共充电桩的位置有不同的期待,但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期待的位置,对小区和商场的期待也足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