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意在拉拢半导体大厂到美国建厂,并限制其在中国新建高技术水平厂房。
3天后,美国商务部再下狠手,宣布将包括EDA软件在内的四项“新兴和基础技术”纳入新的出口管制。
而就在同一天,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规模更大的另一项重磅法案,目标直指中国新能源。
还是在这一天,中国五家央企突然集体宣布将从美国纽交所退市。
中美博弈正愈演愈烈。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应对?
五大央企集体退市的背后
8月12日晚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上海石化等五家央企集中公告,宣布将从美国纽交所退市。
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这些央企为何集体宣布从美国退市?
证监会给出的解释是:根据相关企业公告信息,作出退市选择是出于企业自身商业考虑。这些企业都在多地上市,在美上市的证券占比很小,目前的退市计划不影响企业继续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但在网络上,这一事件被频繁的与“脱钩”两个字联系起来。
一位专业从事美股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五大央企退市的原因大家也不用多联想,其实就是美国要求海外的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底稿。
2021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最终修正案。根据该法案,在美上市公司必须要解决长期审计合规性的争议。如果在美上市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无法让美国监管机构检查审计底稿,可能会被强制退市。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通过,意味着中概股应当在2023年底之前提交审计底稿,中国石油、中国人寿这类涉及国家敏感行业如金融、能源、军工等的公司,只能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你干的什么活儿都让美国知道了那还得了,所以更不可能把自己的老底都拿到美国让他们审计了,那么退市也就是个很自然的事情。”上述美股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央企。
此前,滴滴的事情大家已经都知道了,我们不想让滴滴向美国提供审计底稿,其中有涉及到数据安全的考虑。滴滴挣扎了一年,最后也不得不宣布在美股退市。
阿里巴巴也在近期备受关注。7月26日,阿里提交了20-F表格年度报告后,被SEC依《外国企业问责法》认定为“委员会认定的发行人”。根据上述认定,今年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个“未检查”年度。
为了应对潜在的摘牌风险,阿里已于7月26日宣布将把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变更为双重主要上市。在港股上市已成为中概股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蔚来、知乎、哔哩哔哩、贝壳等23家中概股已实现在港美两地上市,无论是回归企业数量还是回归速度都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