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的大幕正在拉开,相关政策文件接连不断。5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出台;同月,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6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称《发展规划》)印发。
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新能源版图如何?未来发力何处?
开发端:持续推动新能源投资建设及研发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新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7亿千瓦,装机规模居全球首位,为后续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支撑这一成就的,是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技术产业体系。
在风电领域,我国已经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与国情相适应的低风速、低温、高原等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已得到广泛应用,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国产化已取得重大进展。
在光电领域,我国在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最高转换效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2014年开始,我国已经40余次打破实验室的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在技术水平与产业链方面,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一直占据全球约70%的份额,掌握着全球供给端的话语权。
在核电领域,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发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的能力。自主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与世界核电强国处于“并跑”阶段。
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迭代,使得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成本大大降低,2020年相比2010年,风电机组价格下降约50%,光伏组件价格下降约85%。目前,风电、光伏发电已具备与常规火电竞争的能力。从“十四五”起,中国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将全面步入无补贴的“平价上网”时代。
在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仍在有条不紊地继续推动新能源基地集群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等。
为推进新能源更广泛布局,《实施方案》要求,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未来,新能源电力“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将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