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拉
为什么很多新能源车消费纠纷,很大原因归咎于车企用户协议的格式条款没有保护我们消费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大环境趋势,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费纠纷,但是根据最近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发现很多车企与消费者签订的用户协议中存在霸王条款等,或许这才是新能源纠纷之多的罪魁祸首。
昨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公平格式条款调查报告》,本次共调查了1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47份协议,发现其中大有猫腻。本次共发现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有15项之多,下面来重点了解几个我们消费者最容易“中招”的几个方面。
约定管辖只考虑车企,为自己量身打造“保护伞”?
之前笔者曾写过有造车新势力因为约定管辖地被罚款的事,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令笔者震惊的是,此次江苏消保委调查的14个样本中全部车企中招。
约定管辖是什么意思?是要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纠纷的法院。《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极氪汽车购车协议约定,当消费纠纷不能协商解决时,则应该向极氪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理想约定,有任何诉因必须诉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特斯拉约定,未能协商解决的,则提交给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上面的协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到车企指定的地点上诉,没有协议过程,这就是车企的霸王条款。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车主需要维权,但是又无法和小鹏车企协商解决,就只能去车企规定的地方进行仲裁。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就很容易被车企牵着鼻子走,不仅消耗维权精力,更容易增加维权负担。比如你是上海的理想车主,你如果根据协议来维权的话,路费住宿费、上班请假等成本都会远大于在上海本地维权。
你的信息被车企过度商业化了
在本次调查中,一半的车企都爆了这个“雷”,包括新能源大厂比亚迪、特斯拉等。过度商业化在新能源车企上的表现为,超出合理范围收集车主信息,来达到向用户推动商品等商业目的。
比亚迪甚至会收集微信用户头像、昵称、位置、订单等信息,标签化人群画像进而推送信息。特斯拉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渠道合作伙伴分享用户信息,提供升级、营销等服务。
乍一看他们的要求没啥毛病,但其实损害了我们的权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而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做法显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与处理目的
动不动就免责,合着车企都没有责任?
不管是买电子产品还是买车,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以下XXXX情况,XXX不承担相关责任”,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很容易被忽悠。
现在笔者就要告诉你,车企应该就服务内容、网络安全、产品质量等承担责任,而不是轻飘飘地一句话就免责。
关于免责的,共有三种情况,包括服务内容全部终止免责条款、网络安全漏洞免责条款、产品与服务风险免责,想必大家都有见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经营者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的质量保证义务,但是车企却过分减免自身责任。
极氪APP表示随时变更或终止部分或全部极氪APP产品与/或服务等不承担违约责任;比亚迪用户协议提到,由于黑客攻击、电信部门技术调整或故障、网站升级、银行方面的问题等不承担责任。
专业律师表示,新能源汽车提供的不仅是车辆的产品,还有它附随的互联网服务。如果说这个互联网服务随时可以终止,对消费者来说权益无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