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2022:新能源盛宴,锂电池狂欢
政策、资本、技术合力,推动储能崛起。
刚结束的北京2022冬奥会,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一份“绿色奥运”答卷。
这一场冰雪盛宴,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谷爱凌、苏翊鸣等年轻选手的精彩表现,更有开幕式上奥运火炬那一朵“微火”背后,无处不在的氢元素。
高能量密度、零碳排放的氢气成了这届低碳环保的冬奥会的最佳能源“搭档”。
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奥运火炬使用过包括镁、天然树脂、橄榄油、丙烷等作为燃料,日本首次使用了氢气作为主火炬的燃料,不过其接力火炬只有部分使用氢气,更多还是用丙烷。
北京冬奥会则实现了包括主火炬和境内接力火炬均由氢气作为燃料的创举。
冬奥会火炬在寒冷多风的天气里稳定燃烧并顺利传递火焰,靠的是火炬中氢气储封系统极高的技术工艺。“飞扬”火炬顺利完成使命,无不在向世界展示我国在氢能制、取、用等方面的技术成果。
从氢燃料火炬到氢能源车,北京冬奥会高“含氢量”背后,是双碳目标下,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快速崛起。
好比掘金热先令送水人致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让储能产业成为新能源市场又一“当红炸子鸡”。
新能源汽车的从无到有、光伏风电的十年蛰伏,都为今天的储能技术打下“江山”。然而,踩在“巨人”肩膀上,储能产业是否能因此而少走弯路?早早布局储能的巨头们,在2022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收获?
装在墙上的电池
如果说,远古时期第一颗被获取的火种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上帝之手”,那么,将火种加以保存,实现跨时间、空间的应用,则是撬动人类命运大轮的那个杠杆。
储能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发展的。从原始人守着火堆过日子到如今人人随身“携电行走”,储能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打破了能源应用的时空限制,提升了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便捷性,从而加速人类社会发展。
眼下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能源之争,也必然伴随着一场储能技术之战。
事实上,随着储能在多个国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各国科技巨头们特别是新能源巨头们也已早闻风而动,开展对储能赛道的布局。
典型如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头牌企业特斯拉,在2012年就开始储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储备。
2015年,特斯拉推出锂电池集成家用储能系统Powerwall。发布会上,马斯克兴奋地向与会者介绍道,Powerwall就是一块安静地“躺”在墙上的电池,空间占用极少,可用于储存太阳能面板发出的电量,并在用电高峰期向用户家中供电。
在马斯克的设想里,这块面积不到半平米的电池,将成为撬动美国家庭储能系统变革的关键。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家庭用电电价普遍较高,且稳定性差,因此能够推动更多家庭和商户选择购置储能设备实现电能的“自发自用”。此外,全球碳中和压力之下,储能技术和设备与可再生能源配套,对于公用事务产业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特斯拉也正是瞄准这两块市场发力。
目前,在家庭储能领域,特斯拉已经有了三款关键产品:电动汽车、特斯拉太阳能屋顶以及Powerwall。在公共事务领域,特斯拉也推出了Megapack等储能产品。
在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将在2022年加速发展太阳能和储能业务。同时他也提到,特斯拉的储能部署在2021年较2020年增加了32%,其中,公用事业规模的Megapack电池储能产品的销售强劲。
当然,不止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在储能领域也都早有动作。
宁德时代从2018年开始就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根据宁德时代年报,2020年宁德时代实现储能系统销售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218.56%。
比亚迪则在更早的2009年开始探索储能,如今,其储能产品已经实现了从家庭储能系统,到工商业储能产品,再到公用级别的集装箱系统的全方位覆盖。
华为落子储能赛道,更是让这场储能热进一步升级。
2021年6月7日,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天,分管智能光伏业务的副总裁张先淼表示:华为将围绕度电成本,发力包括光伏在内的各种新能源技术,构建零碳社会。4个多月后,华为于2021年10月18日官宣已成功签约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规模达1300MWh,再次引发市场骚动。
赛道上玩家们的布局动向,印证了储能市场的发展态势。那么,在诸多储能技术里,谁又将成为2022年乃至未来十年的市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