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众投资:高景气度+龙头企业优势,锂电池概念王者归来?
博众投资认为,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的持续,带动了动力电池的旺盛需求。以目前的动力电池产量,预计到2022年动力电池供需就达到了紧平衡关系。从当前的数据上看,并没有很严重的供不应求,但电池产能结构性不足,高端供应紧张、低端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2023年后动力电池供需紧张的状况将更加严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不断消耗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消费结 构正加快向低碳化转型。风光等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等问题凸显,为了实现风光发电与负荷实时平衡,需要通过储能技术来确保其发电保持相对稳定。储能产业的发展能较大幅度的带动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量(储能电池对成本敏感性较高,目前三元电池性价比较低,磷酸铁锂装机量占优)。预计到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量会达到210GW,海外储能装机将达到234GW,累计装机量444GW。(博众投资)
新能源汽车百公里能耗远低于燃油车,其发展成为节能减排重要一环,因此现 阶段各国政府加大政策调控、抢滩能源变革,新能源汽车成为近十年极具确定性的万亿增量赛道;储能作为新能源时代必不可少的配套工程,锂电池装机需求持续高增,增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至2025年,预计锂电池总体装机需求在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和储能的带动下将达到1731GW。
锂电材料产业链中国转移,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博众投资了解到, 汽车电动化崛起是国产汽车产业链打破国外垄断的最佳时机。传统汽车时代,行业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外资控股比例甚至一度超过90%。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零部件, 整体行业集中度低,80%的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不足一亿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 或者作为二级供应商向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供货,行业竞争格局差。电动车的崛起一举打破了这种垄断趋势,中国通过快速发展的汽车电动化浪潮改变了游戏规则,行业格局得以重塑。 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格局已经重塑。尽管我国在电池原材料上的地质储量与资源禀赋有限,但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制造加工优势与前期海外大力度投资,冶炼产能几乎被我国把控,我国成为许多电池用精炼原材料的全球主要供应商。我国企业在中游材料拥有绝对优势,该环节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电池材料的制造,目前我国锂电池材料的制造能力均全球领先。(博众投资)
我国在下游电池制造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据英国电池供应链研究和价格报告机构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锂电池制造产能达747GWh(动力电池+消费电池),中国占比约为76%,先发优势非常明显。
龙头企业在材料和电池系统均存在壁垒,后排企业短期难以超越
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向头部集中,龙头壁垒让后进者难以超越。不论是全球还是国内,头部企业因拥有技术、品牌、规模、资金四大天然壁垒,并在安全性、技术储备、 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领先,形成正向循环,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龙头企业的优势地位短期内无法超越。新加入企业要想经过自主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成熟运用,均需要较长的时间累积。尤其是材料、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池管理平台的研制和生产均有较高的技术标准,若沒有相应核心技术,电池生产厂家将难以生产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此外,下游车企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在高温稳定性、抗穿刺、抗撞击等方面。龙头车企凭借技术和品质优势,在使后排企业在安全性方面难以逾越。(博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