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1-11 19:56 回复:0 关注量:130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件中提到,在新型显示领域,要扩大中小尺寸显示屏产能,不断提升面板制造技术水平,攻克折叠、卷曲等柔性显示屏的产业化技术难题,实现超高清微显示器件技术突破。加快上游核心装备、材料、驱动芯片技术突破,推动应用于高世代线平板显示光刻机、新型线性蒸发源、离子注入机等等关键装备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柔性基板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内配套比例。

在车载显示屏、笔记本显示屏、智能终端等领域培育AM-OLED技术应用新增长点,鼓励Mini-LED、Micro-LED、Micro-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发展,支持巨量转移、磊晶、电源驱动等技术难点攻关。鼓励量子点显示、激光全息、印刷显示等新技术的前瞻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基础行业,是上海着力打造的六大高端产业集群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五个中心”建设,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有力克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压力,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融合赋能,着力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水平能级和产业链韧性,着力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平台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2020年,上海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统筹布局、项目落地、动能转换,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实现稳步增长,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8.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2.7%,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44.4%。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聚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培育,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上海,部分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集成电路14纳米先进工艺实现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等完善技术布局、形成特色优势。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基础软件产品形成体系,钢铁冶金等领域工业软件、多领域行业软件发展领先全国,打造了一批网络安全创新应用标杆。

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和疫情下剧增的线上服务需求,发力在线新经济建设,创新业态模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文娱、生活服务等领域跨界融合,聚焦培育领军企业,全力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表现突出,其中第三方支付超50%、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超70%、网络文学领域超90%。

产业载体加快布局。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速壮大。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布局建设张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嘉定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临港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金桥、徐汇滨江、漕河泾、G60科创走廊、金山等区域集聚发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等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品牌软件信息园加快建设提升,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扩至35家。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实施软件和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5G、在线新经济、人才引育等一批产业政策,从税收、投融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有力支持中小及高成长型领军企业成长。实施引领性人才工程,推进技能人才多元评价,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企业注册、项目审批、沟通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工作机制,营造高效率、有温度的营商环境。

(二)形势判断

站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从单点突破向融合突破演进,从单个应用向集成化应用延伸,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环节、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更好发挥支撑和赋能作用。二是发展空间不断扩展。新发展格局下,更高层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数字之都,要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供给、高水平赋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对系统、数据和软硬件的自主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打开新空间。三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亟待突破。产业链基础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仍存缺口,产业生态竞争力亦有待提升。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活高品质提升等发展需求,以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规模发展、融合赋能为主线,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为依托,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业态与模式,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增强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能力、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应用软实力,在提升基础软件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软件行业应用与行业软件发展,拓展在线新经济应用边界,支持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融合联动,增强从硬件到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全链聚合发展能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上海与长三角各地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2.2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5万亿元;产业基本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打造35家年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制造企业,330家上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电子信息产业对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三、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制造

1.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着力推动集成电路自主创新与规模发展,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先进制造工艺研发、生产能力升级,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全产业链能级,形成国际一流、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芯片设计环节,加快推进高端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等研发设计,提升设计能力,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建设,提升创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制造环节,加快先进工艺研发,做强特色工艺,力争产能倍增。封装测试环节,加快先进封测技术布局和产能提升,推动制造封测一体化发展。装备材料环节,加强装备材料创新发展,突破集成电路核心工艺设备,提升基础材料和工艺材料产能和技术水平,支持先进封装材料研制,强化本地配套能力。

2.优先发展基础支撑领域

聚焦下一代通信设备、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基础支撑领域,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技术引领性突出、产业化能力显著、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优势。下一代通信设备领域,强化在5G核心技术和高性能网络通信产品方面的发展优势,拓展5G应用,跟踪后续技术演进。新型显示领域,以中游面板制造企业为龙头,推动上游核心技术瓶颈攻关和下游终端应用发展联动。汽车电子领域,全面布局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系统、测试等环节,加强应用支撑和规范引领,促进“研、产、测、用”一体化发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