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池材料龙头:打破日本企业垄断,连续8年位列全球第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锂电池产业同步向前推进。作为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的负极材料,也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去年中国锂电池材料市场规模为140.2亿元,最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4%。预计2021年达到159.1亿元,明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至176.3亿元。
中国是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第一大产销国,市场份额高达70%,行业中走出贝特瑞、璞泰来、杉杉、翔丰华等巨头。其中,贝特瑞已经连续8年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51亿元,净利润1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8%和207.91%。截至12月13日,公司市值达到778.75亿元。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是一家成立于千禧年的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光明新区。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碳纳米材料,产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基等负极材料;高镍三元、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刚开始的时候,贝特瑞只是一个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小企业,默默深耕电池负极材料这一细分领域。在02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凭借新材料的主营方向以及创始团队的履历,被宝安集团投资部经理贺雪琴(现任贝特瑞董事长)相中。随着中国宝安的注资入股,贝特瑞自此驶入快车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企业牢牢掌控着电池原材料市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索尼便率先生产出钴酸锂电池,日企因此一度垄断锂离子电池90%以上市场份额。他们通过市场垄断优势和技术壁垒,高价卖出原材料,中国锂电池企业只能被动挨宰。
贝特瑞将目光瞄向改性天然石墨,成为国内首家将天然石墨用于锂电负极材料的公司,04年推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818,开启国产替代之路。两年之后,便做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2012年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前十名中,日本的日立化成、日本碳素、JFE包揽前三,中国只有贝特瑞、杉杉两家企业上榜。到了去年,贝特瑞、江西紫宸和杉杉占据前三位置,占比高达 57%。只有两家日企入围,昔日老大日立化成跌至第八,三菱化学排名第十。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保守的态度、封闭的生态,错失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红利。相比之下,中国企业乘着东风,加快动力电池和负极材料国产替代,带来的收益再度投入研发,形成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