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良风能实验室,体验风力发电机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5-16 18:12 回复:0 关注量:266

一排排风车或矗立在壮阔的海面上,或屹立在起伏的高山上,迎风旋转,日夜不停地向电网输送能量。但你不知道的是,向风机发出转向指令,实现高效能量转化的关键其实是安装在风机顶部的一组小小设备。它们就是被誉为风力发电机“眼睛”的测风传感器。


在位于乐清经济开发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贝良风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公司副总经理叶力现场进行了演示。随着模拟风向开始转变,只见风力发电机的风机开始“迎风”转向,同步每一片风叶也旋转起来。它们在传感器的指导下,和风匹配着“最佳角度”。


以前这些高效能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如今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国内七成以上的风机都装上了贝良风能的测风传感器。这双风机上的“眼睛”究竟有多厉害?近日,我走进贝良风能,跟随技术检测员一起查看传感器是如何经受狂风暴雪等恶劣环境考验的。



在实验室检测暴雨环境中的产品性能。


15级台风中


“状态良好”


走进贝良风能的生产基地,还未见车间,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一楼的一整层实验室。换上专门的防静电工作服,套上鞋套,在工作人员的刷脸确认下,我进入了实验室内。


偌大的实验室里异常安静。“我们每个实验设备密闭性都很强,大多数是步入式的实验室,所以实验的动静再大,隔了几道门就几乎听不见了。其实现在实验室里正刮风又下雨呢!”叶力说着,带我走进风洞实验室。


当偌大的风洞实验室展现在我面前时,我简直无法将叶力的介绍和眼前的情况联系起来。一个长达5米的通风管道占据了一大半的空间。管道旁,堆放着几车测风传感器。每一只传感器只有10多厘米高,圆柱状的“身体”顶端有两只半球形的“小耳朵”。


两名技术人员正对着电脑屏幕观察数据。“实验已经开始了吗?”我不禁发问,“它同时能检测一车产品吗?”


叶力笑了笑,又摇摇头,带我走近风洞实验舱口。透过玻璃罩,我看到约一个烤箱大小的风管空间,正中竟然只有一个凹槽,摆放着一个风速传感器。他解释说:“风机选址都是找风力最大的地方,因此我们的风洞实验,管道虽然宽大,但要模拟超过15级风速,相当于强台风的级别,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一次只能测一只产品。”


在叶力的指导下,我调整了送风大小,继续记录实验情况。只见测风传感器两只黑色“耳朵”随着风速变大,转得飞快,一下子就成了一团模糊的黑影。可是距离送风管道仅1米处的我,既听不到风声,也感受不到风力的威力,幸好有计算机帮我们判断。


经过30分钟测验,屏幕上显示的实时数据,15级风的实验风速是70.04米/秒,传感器显示风速69.94米/秒。我一边记录,一边比照实验误差,上下误差保证在0.5米/秒到0.1米/秒之内,在15级风速中持续运行30分钟不损坏,才算过关。显然,我所测的这只测风传感器在这轮考验中“状态良好”。


只有在实验室的测验过关,才能在真实的战场上发挥实力。叶力回忆,2014年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省文昌市,后来又在广东省湛江市登陆。采用公司测风传感器的广东湛江徐闻风场所在地遭受“威马逊”17级大风正面袭击。“台风过后,经风场一线确认,我们的测风传感器全部安然无事,第二天中午风场立即恢复了正常发电,为组织抢险和生活生产提供了保障。”叶力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