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风力发电一线的“追风者”
“肩上扛着风,脚下踩着土,心中一句话,不认输,我用火热一颗心,写青春……”这首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追风少年》由歌手吴奇隆演唱,歌词描绘的追风少年意气风发,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闯劲。
而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岸线上,有一群真正的“追风少年”,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向大海,换来了一座座迎风矗立的风机和源源不断输出的绿色电流。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奋战在风力发电一线的追风者。
海南东方国信风能有限公司的运维人员在风机塔筒上方作业。受访者供图
杜俊:
为“测风”几乎跑遍海南岛
东方市八所镇疏港路是一条宽敞的滨海公路,海南东方国信风能有限公司位于该路一侧。沿着公路行驶,不仅能体验驾驶带来的乐趣,还能欣赏海上风光。但在20多年前,这一带的道路条件可没这么好。
“我们公司的前身是海南东方风力发电厂,风电厂1996年成立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上班了。”海南东方国信风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俊曾多次参与风力勘测、项目选址、设备安装等工作,对海南的海岸带十分熟悉。
运维人员在进行故障筛查。 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
他介绍,以前我省多数风电厂地理位置偏僻,地形情况复杂,周边路况差,开展踏勘工作还可能遇到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所以项目前期勘测人员往往要经历多重考验。
“以前这里是一片海防林,路是土路,我骑摩托车没少摔跤。”杜俊说,早年为了做好踏勘工作,他几乎跑遍了海南岛,经常在荒郊野岭用设备“测风”,最终大家考虑多方面因素,决定将东方风力发电厂建在八所镇海岸线附近。
他告诉记者,风电项目建设的前期现场考察旨在为测风选址、宏观选址、项目遴选、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其重点是对风能资源、开发条件、开发方案等进行踏勘。这对风电项目的合理性开发、投资价值最大化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海边平均风速较陆地快,且风速较平稳,湍流强度小,阵风系数小,风向也比较稳定。”杜俊说,一个地方只要风速达到3米/秒,风机就能转动,年平均风速值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事实上,早在1986年,东方第一台试验风机就建在了八所风能试验站。
风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之一,海南发展风电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我将继续在绿色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业务,为守护碧海蓝天尽一份责任。”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杜俊若有所思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