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咨询: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趋势分析与建议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逐步凸显,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而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我国排放总量十分之一,在国家“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并通过对政策趋势的研判,为汽车企业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发展趋势
第一,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已成为全球共识。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已有132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双碳”目标。我国自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更于2021年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第二,政府积极推动ESG体系建设,ESG政策持续加码。在“双碳”大背景下,监管机构对ESG中环境范畴指标的信息披露要求愈发严格。2019年12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新版《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新版指引进一步提升了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要求。
第三,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是大势所趋,生产和使用环节是目前的关注重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数据,汽车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汽车产业肩负碳减排重任。而汽车行业碳减排涉及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包装物流和回收利用等诸多环节,《2021年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CO2,其中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26%的碳排放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环节(含原材料获取和生产制造环节)。
二、发展建议
“双碳”目标引导下的汽车产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从行业层面来看,碳减排不仅体现在生产的汽车是否零排放,还体现在原材料供应端、生产端以及售后整个过程。而低碳管理既是汽车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综合来看,汽车企业可以从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金融和绿色社区六大方面进行低碳管理,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
01、绿色供应链
在原材料获取阶段,大力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已有车企积极探索布局绿色供应链领域,通过出台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制度和开展对供应商的碳减排检查等方式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发展。如本田在对外宣布与供应商共同减少环境负荷后,通过制定《Honda 绿色采购指南》、运用CO2数据的管理系统、对核心供应商开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方监管等方式,推动建立低碳供应链。通用汽车每年开展“绿色供应链”项目,通过培训、现场勘查、能源审计等途径帮助供应商节能降碳。
02、绿色生产
在生产制造阶段,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使用效率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打造绿色工厂。
第一,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并不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如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早在2017年就已经建立了能源在线管理系统,并于2020年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电生产,单台汽车生产的CO2排放量同比降低68.3%,连续4年获得“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荣誉。
第二,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提升环境效益,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完善废旧汽车回收政策。2016年7月,工信部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动对报废汽车和废旧动力电池等主要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随后政策逐步细化,将汽车生产企业的环境责任延伸至涵盖产品回收利用、废物处置全生命周期, 完善对汽车回收企业的各项环保要求。基于此,建议汽车企业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承担废旧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体责任,例如与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合作,将从废旧汽车中拆解得到的五大总成以及废钢等资源交由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处理,在提升废旧汽车回收价格、鼓励消费者主动处理废旧车辆的同时,提升车企自身的收益。
03、绿色产品
通过电动化和轻量化不断推出绿色产品,降低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
第一,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相较于汽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的CO2降幅分别为12.7%、39.4%。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大量政策助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见下表2)。然而受限于续航里程不长、充电排队时长较长等因素,纯电动汽车不适用于高速公路等工况,预计未来纯电动汽车将会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长期共存。因此,建议汽车企业在布局纯电动汽车的同时,持续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发力,积极抢占市场。此外,建议汽车企业顺应公共领域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开发公交车、环卫车等车型,将应用范围延伸至公共事业领域。